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研究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了《金融科技藍皮書: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
藍皮書指出,金融科技是互聯網金融的高級階段,在過去普惠金融迫切而傳統金融服務不足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在渠道端取得了快速發展,用戶規模和用戶體驗是決定其成敗的最重要一環。
2016 年后,互聯網各巨頭的競爭格局基本穩定,流量成本巨大,以互聯網方式改變傳統的服務模式和客戶獲取方式已成為過去時,加之互聯網金融監管不斷加強,在監管、成本與技術的共同推動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到金融科技時代,掀開了中國金融行業發展的新篇章。
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興金融機構,都紛紛推進科技創新,這成為2016~ 2017 年金融領域最受矚目的事件。
由此,互聯網金融業務也出現相應的以金融科技為基礎的業務創新,包括智能投顧、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依托大數據、云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投融資領域創新和以此為帶來的支付、征信、風險管理等業務的升級。
可以預期, 2017 年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更加聚焦于金融科技的突破與應用,并將更加關注技術的普遍應用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與監管政策隨之調整的問題。
2016 年以來,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逐漸成為金融行業的熱門話題。
以區塊鏈為例,區塊鏈是互聯網金融的底層技術架構,互聯網金融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區塊鏈技術的成熟。
在今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上,吳雅楠表示,區塊鏈不應該等同于去中心化。“我更愿意叫它多中心化,這是區塊鏈很大的魅力所在,可能在多節點、多中心地去驗證,不可這些。”吳雅楠說,這是對網貸業務很重要的意義所在,能夠把所有的上下游、物流這一塊,包括定單,全部多節點、動態地去進行供應鏈的定單管理。這是區塊鏈未來多中心化非常優勢的體現。
再以人工智能為例,現在的人工智能發展正在從概念化上升到標準化,互聯網金融在人工智能的下將從“互聯網+金融”逐步向“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轉變。
吳雅楠指出,花旗銀行、瑞銀(UBS)等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已經推出智能投顧產品,甚至已經出現解雇FA和傳統投資顧問的趨勢。金融科技促使整個金融行業的“再調整”,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沖擊。“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的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的變革。”吳雅楠說。
“未來,我們的投資,包括炒股,選股票等,這些市場當中的投資策略,都會和機器學習以及智能化緊密相連,現在AlphaGo給大家打開了想象空間,機器在某些方面處理計算能力是遠遠優于人的,這是未來金融投資中大家會看到的發展趨勢。”
但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離不開一定量數據的積累,科技公司需要有節奏地推出現階段可行的智能服務,持續通過用戶使用、數據積累來優化智能模型,并不斷迭代更新。